賀宛男:誰在引領大盤“攻城掠地”桂浩明:機會不少
宋清輝:北交所將讓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■關注北交所設立 一方面,一部分找不到方向、不夠活躍的資金將率先涌入北交所,尋找有潛質的優質企業;另一方面,北交所企業的孵化成長和活躍交易,又將反哺A股主板、創業板和科創板,使資本市場更加活躍、優質上市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青睞。 北京證券交易所即將登場,如同創業板、科創板的輪番登場一樣,預計不會沖擊已有的資本市場格局,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補充,使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更加完善。但是,與主板企業的大而全不同,一批小而精的中小微企業首次登場,基于過往經驗判斷,很可能會分別上演市值暴漲、長期橫盤、一路貶值等各路資本大戲。 “北交所”一詞出現沒多久,就成為財經從業人員的常用詞,短時間內交易規則即公開征求意見,官方的解釋說明也非常迅速,充分展現了國家對北交所的重視程度。 推動更多中小微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融資,既是國家戰略層面的一種必要,以鼓勵中小微企業以百舸爭流之勢繁榮國家經濟。同時,這又是中小微企業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現實需求——汲取資本市場的充足資金強化自身,以戰勝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艱難險阻。 將資源配置作用發揮到極致,是資本市場對企業以及投資人的期望。企業從無到有,從小微到中型再到大型,從數人的初創團隊到成千上萬人的大機構,離不開的是資源和發展,流動資金不足是所有企業難以逾越的高山。正如網上的一個段子,說的是在上世紀末,馬云用50萬元創立了阿里巴巴,馬化騰用50萬元創立了騰訊,丁磊用50萬元創立了網易,這些如今的巨無霸企業,在初期也免不了資金短缺的煩惱。 二十多年來,以50萬元甚至更多作為創業啟動資金的企業不在少數,其中固然有許多新的千億市值公司誕生,然而更多企業在發展之路上磕磕絆絆,無人知其生,也無人知其死。二十多年來,各路投資機構也層出不窮,眾籌、天使投資、創業投資紛紛出現,在推動小微企業發展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??傻嗡y解干涸,我國涌現出大量高潛質的中小微企業,其中不乏上能巡天下能探海的“硬科技”企業,除了面臨各種技術挑戰之外,資金的缺乏限制了企業的發展空間。 新三板曾火爆過一段時間,不少媒體一度將新三板定義為中國的“納斯達克”,猜測其中能涌現出中國的“蘋果”、“微軟”等新興產業上市公司。隨后,由于新三板投資門檻過高、交易不活躍等方面的問題,新三板的融資效果逐漸減弱,我們期待的新科技巨頭也未能從新三板中誕生。即便我國多地設立了區域性的股權交易中心,例如深圳的前海股權交易中心,設計多種融資產品,幫助中小微企業在平臺上尋找融資,可是這種區域型的股權交易中心面對的投資者有限,影響力不足,想要挖掘到優質的中小微企業并非易事。 從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,資本市場的擴容只會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內因為“抽血”而低迷,但不會因為一時的低迷而永久頹廢。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運營之后,不僅不會搶奪主板的份額,還能夠帶來諸多利好,雖然這些利好暫時還不足以推動A股從當前的猶豫不定狀態變成板上釘釘的大牛市,但是此舉卻能夠成為未來A股整體走牛的基礎。 與此同時,通過全國性的資本市場,在新三板精選層的基礎上降低投資者門檻,讓更多的投資人群能夠參與投資“專精特新”企業。一方面,一部分找不到方向、不夠活躍的資金將率先涌入北交所,尋找有潛質的優質企業;另一方面,北交所企業的孵化成長和活躍交易,又將反哺A股主板、創業板和科創板,使資本市場更加活躍、優質上市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青睞。 當然,除了美好前景,市場風險也不能忽視。北交所的個股交易漲跌幅設置為30%,單日如果最高價買入有可能虧近五成,這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,建議普通投資者初期不要輕易參與,未來參與則需要詳細了解交易規則、公司基本面等。不管科創板也好,新三板也好,北交所也好,之所以設立投資者資金門檻,都是因為市場風險相對主板更大,通過資金門檻可以有效婉拒風險承受能力差的投資者,畢竟若是遭遇下跌行情,其資金蒸發速度要遠超主板,普通投資者遠觀即可,不建議為了以小博大,甚至東拼西湊借錢去通過驗資門檻。 普通投資者遠觀不等于無法參與,可以想象北交所運營之后,券商、私募等機構將爭先恐后推出基金產品,等于變相降低了投資者的準入門檻,并以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態度邀請普通投資者參與北交所的投資。 也正是因為北交所的運行將更加開放、更加市場化,其上市企業破發、成交低迷、退市情況或是家常便飯,每一步都存在不小風險。但是,這不代表北交所沒有生命力,而是說明資金正在資本市場中越發成熟、謹慎,這也是成熟資本市場的重要特性。在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,我們迎來了北交所,預計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,國際板也可能很快悄然而至。 中財網
![]() |